神圣人设的破产:查理曼大帝的“帝国营销术”

倘若查理曼大帝活在今天,他定能在硅谷混得风生水起——他精于“人设管理”的才华,恐怕连最老道的公关团队也自愧不如。这位公元八世纪的“创业CEO”,深谙将血腥扩张包装为神圣事业的技巧,其手段之高明,足以令现代政客们汗颜。

他精心策划了“加洛林文艺复兴”这一品牌推广计划。宫廷学者们宛如最早的“KOL”,在修道院脚本工坊里,如同今日的“996”程序员一般抄写着经文。拉丁文被重新打磨成“企业文化用语”,以统一帝国“内部沟通”。这哪里是文化复兴?分明是帝国“品牌形象部”在加班加点制造高级宣传品。

他更擅长将宗教包装成征服的完美“营销方案”。面对萨克森人的顽固抵抗,他祭出了“改宗或砍头”的“套餐服务”——《萨克森法令》冷冰冰地宣告:“凡拒洗礼或坚持异教者,处死。”维杜金德起义之后,他干脆利落地处决大批萨克森反抗者(史料记载处决四千五百人,存疑),据后世记载称“三十车萨克森人头”成为最触目惊心的“市场清理”案例。查理曼大帝的“福音”背后,是赤裸裸的刀锋与血税。

然而他终究算漏了“继承权分配”这一“股权结构”问题。原定三分帝国计划因两子早夭未能实施,最终由路易一世单独继承,却忘了人性中那与生俱来的贪欲。继承者们很快便如争抢骨头的饿犬般撕咬起来,那曾辉煌的帝国蓝图,840年后被实质分裂,843年《凡尔登条约》最终将帝国肢解为法、德、意的雏形碎片。他苦心经营的神圣帝国,最终在子孙的贪婪里分崩离析。

查理曼大帝确实是个精明的“营销大师”,他懂得如何用神圣外衣包装帝国霸业。然而当“上帝代言人”的华服被剥开,露出的却是铁与血的骨架,还有那精心设计却终究失败的权力结构。

这位“欧洲之父”去世时,上帝在云端或许也扶额轻叹:神圣人设终究难敌人间权谋与贪欲的腐蚀啊。


查理曼大帝(Charlemagne, 约742-814年)

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(768年起),并于800年由教宗利奥三世加冕为“罗马人的皇帝”,其统治疆域囊括了今日法国、德国、荷兰、比利时、奥地利、瑞士、意大利北部及部分西班牙地区,史称“查理曼帝国”。他强力推行军事扩张、行政改革(如派遣巡按使)及文化复兴(“加洛林文艺复兴”),尤其注重拉丁语规范与抄写保存古籍。帝国在其死后由路易一世继承,840年后开始实质分裂(843年《凡尔登条约》最终确立),其孙辈瓜分疆土,奠定了后世法、德、意三国的雏形基础。被后世尊为“欧洲之父”,其形象成为欧洲统一的重要历史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