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思明:安史之乱中的首席行为艺术家

若将历史看作一个舞台,史思明必是那最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者。这位安史之乱中的第二主角,其一生堪称用鲜血与背叛写成,却又透出令人惊悚的荒诞与讽刺意味。

史思明的艺术人生,首先便是一场关于“叛变”的极致美学。他本是安禄山帐下猛将,可当唐朝大军压境之时,他竟转身便将屠刀指向了旧日盟友,归顺了昔日敌人。他献上范阳十三郡,仿佛递上了一份精心准备的“求职简历”。然而这归顺亦不过是他惊世表演中的一段华彩——降唐后不满唐廷猜忌,又见安庆绪势衰,遂于759年复叛,将手中所领的唐军精锐,重新涂抹成叛旗上最艳丽的血色。这反复无常、精准踩点的背叛,比吕布更懂跳槽,比魏延更会造反,堪称乱世“职场”最离奇又最精明的艺术。

史思明最惊世骇俗的“代表作”,当属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弑子行为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载,因史朝义战败,史思明竟欲诛杀亲子以儆效尤,由此引发父子决裂。这幕戏,既非战场上的热血豪情,亦非帝王家的无情权谋,倒似一位行为艺术家在用权力解剖亲情。其惊悚与荒谬,令后世史官都为之胆寒,成为其行为艺术生涯中一道无法抹去的猩红印记。

最终谢幕,亦如一场宿命般讽刺的黑色戏剧。史思明暴戾多疑,据《旧唐书》载其”性残忍好杀”,如同最终被自己磨利的刀锋割伤。他屡屡威胁欲废杀史朝义,终于激起其子心中那点残存的求生本能。当史思明在解手时,史朝义率心腹如幽灵般现身,用绳索将其缢死于马厩。一代枭雄,竟死于如此卑琐之地,终其一生,不过如他自己早年所言:“朝除奴,夕除奴”,最终自己亦成被除之奴。这荒诞结局,倒成了他一生“行为艺术”最辛辣的注脚——他在权力的漩涡中,终究未能逃脱自己亲手打造的悖论之网。

史思明这位“行为艺术家”,以他的反复无常与极端暴戾,撕碎了历史宏大叙事所精心编织的忠义神话。他每一次翻云覆雨的背叛,每一次冷酷无情的杀戮,都如同投向那虚伪时代的一记响亮耳光——所谓的忠诚,不过是未遇更高价码;所谓的亲情,在权力面前轻如鸿毛。他的荒诞剧照穿了乱世中一切道德粉饰的脆弱,其惊世骇俗的表演,让后世不得不承认:在权力的祭坛上,人性之幽暗,远超我们愿意承认的底线。

人物简介:
史思明(703年—761年),原名窣干,突厥人。安史之乱核心人物之一,安禄山麾下大将。安禄山死后降唐,封归义王、范阳节度使。不久复叛,杀安庆绪自立为“大燕皇帝”,建元顺天。据《旧唐书》载其”性残忍好杀”,终为其子史朝义缢杀于马厩,结束其反复无常又血腥的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