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书成书之思

今日终将《农书》稿本誊写完毕,墨迹犹新,堆叠案头,如田畴初垦,心血凝成。廿载矣,自弱冠入仕,遍历州县,眼见黎庶饥馑,禾黍凋零,心如火焚。彼时便立誓:若不能以农为本,惠泽苍生,何颜立于天地?

忆昔在旌德、永丰任上,躬亲劝耕,踏遍阡陌。每见老农扶犁,汗滴黄土,便知天时、地利、人事,皆系于一书。于是访耆老、采方技,昼录夜纂,寒暑不辍。途中风雨,跋涉山川,险阻重重,然念及百姓啖糠咽菜,岂敢懈怠?书中所述,水车、耧犁、粪壤之法,非独纸上谈兵,乃吾目验耳闻,务求实效。

今稿成,反生忧惧。朝廷虽重农桑,然官吏庸惰,或束之高阁;乡民识字者寡,或不解文字。此书若不能广传,与朽木何异?吾心既喜且悲:喜者,毕生所愿,终得圆成;悲者,世道浇漓,天灾人祸频仍,恐此书徒为虚文。

天乎!愿后世有识之士,承此薪火,使农桑兴旺,仓廪充实。吾老矣,精力已衰,唯此一念,耿耿于怀。

王祯 谨识
元至大六年冬

**真实历史背景**:王祯(1271—1333),元代著名农学家,曾任地方官,致力于农业改革。1313年(元至大六年),他完成《农书》的撰写,此书集农业技术之大成,包括农具、水利、耕作方法等,旨在推广先进农业知识以缓解民生困苦。《农书》后成为中国古代农学经典,体现了王祯以农为本的济世情怀,但元代社会动荡,推广受阻,使其忧心忡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