烛下绘山河

臣夜观星象,见北辰耀于紫微,忽忆少年时随先帝征讨,踏遍兖豫青徐。彼时鞍马倥偬,常于军帐中展旧图而叹:山河支离,笔意混沌,竟使三军困于歧途!自黄巾乱起六十载,州郡割裂如碎帛,前人舆图尽成废纸。今陛下承天受命,志在混一,若无新图昭示九州脉络,何以安天下?

墨汁浸透缣帛,狼毫扫过太行。这一笔勾的是河内故里,父亲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:”裴氏世代掌舆地之职,汝当续禹贡遗志…”笔锋忽颤,烛泪灼痛腕骨。三年前奉诏修图,十八名画工日夜赶制,颍川陈翁临死前犹伏案摹写豫州水道。他们看不见新朝日月了,可那些沟壑般的掌纹已烙进图中。

窗外更鼓沉沉。最后一笔落在凉州敦煌,沙碛间的烽燧如星子散落。忽然想起昔年邓艾将军偷渡阴平。蜀道悬于绝壁,舆图竟标作坦途!三百士卒坠崖那日,我将错图掷入深渊。血染的教训啊…此图若再误分毫,便是断送苍生性命。

寅时烛尽,晨光刺破窗纸。抚过十八卷缣帛,凉意渗入骨髓。泰山不再仅是竹简上的”岱宗”,黄河九曲真容现于笔端。陛下,这图上每一道山脊都是将士骸骨堆成,每一条水系皆是黎民血泪汇就。愿此图助陛下经纬天下,使后世儿郎不再迷途!

臣 裴秀 顿首
泰始四年春夜


**历史背景**:
裴秀(224-271)于西晋泰始四年(268年)完成《禹贡地域图》,开创”制图六体”理论(分率、准望、道里、高下、方邪、迂直),奠定中国地图学基础。此时距西晋灭吴统一尚有12年,该图对军事战略与行政管理具有重大意义。裴秀时任司空,两年后病逝,此图成为其生命最后的巅峰之作。唐代《晋书》评:”制图之体有六焉…有图像而无分率,则无以审远近之差;有分率而无准望,虽得之于一隅,必失之于他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