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炉青烟与诏书金紫

永明十年,王融谋立竟陵王事败,朝堂倾轧,我挂冠而去,遁入句曲。二十载寒暑,松风为伴,丹砂为友,自以为此生尽付云霞。然今日,梁王使者踏破山门,朱漆诏匣中竟是一纸新朝国书——萧衍称帝,国号大梁。他竟以九五之尊,亲笔写下“山中宰相”四字邀我入朝!

使者展开黄纸诏书时,山风骤息。案头丹炉青烟笔直如柱,炉中紫汞正凝,此乃九转还丹将成之兆。我望着那缕烟,恍见建康宫阙的蟠龙金柱。二十年前,我亦是柱下侍臣,闻说萧鸾屠戮高武子孙时,建康御沟水赤三日不消!彼时我袖中道经浸透冷汗,掌心掐出血痕,方悟此身早陷修罗场。

使者肃立阶下,锦匣映日生辉。梁王——不,当今圣主萧衍,昔年竟陵王府西邸旧友,与我同观星象、共辩佛老之人。他知我通晓天机,更知我亲历齐室崩颓。这“山中宰相”之衔,是念旧谊?是惧谶纬?抑或……要以我陶弘景为饵,钓尽天下隐逸之心?

炉火噼啪炸响,惊回神魂。窗外三茅峰峦如黛,雾霭间似有真君垂目。是了!昔年辞官入山,非为避世,实为避祸,更为避己!若复入建康,再履丹墀,可还能辨得清云笈七签与百官奏疏?可还守得住“神形相守”之道誓?圣主以国士待我,我若拒之,是为不忠;然若应诏,昔日松间鹤唳、石上泉鸣,皆成欺天之谎!

忽闻仙鹤长唳破空,其声清越穿云。使者手中诏书随之一颤。我闭目深吸,满肺皆是初春山气微寒。再睁眼时,丹炉青烟已斜斜散入窗棂——九转火候,终是断了。

**陶弘景 顿首
天监三年春分 于华阳洞天**


**历史背景**:
陶弘景(456-536),南朝著名道士、医药学家。齐永明十年(492)辞官隐居句曲山(茅山),创立道教上清派茅山宗。梁武帝萧衍即位后,自天监元年(502)起多次征召,陶弘景画《二牛图》婉拒(一牛散放水草间,一牛著金络头有人牵),但仍参与军政咨询,时称“山中宰相”。本文所述为梁武帝以“山中宰相”名号正式征聘的关键时刻,其拒绝出山却保持政治影响力的特殊姿态,深刻体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生存智慧与信仰坚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