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巢早年贩盐,却于科举落第后愤然写下一句诗: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”这诗句仿佛一道诅咒,带着乖戾之气,也犹如他人生剧本的诡异预言。他后来竟真将生命和暴力熔铸成了自己的艺术素材,在历史的画布上涂鸦出令人战栗的惊世之作。
他精心打造的第一件“作品”便是那支“流动的死亡之军”——这支队伍拒绝房地产泡沫,只追求暴力的纯粹流动性。他们的“后勤创新”更是骇人听闻:军队以人肉为食,使得饥饿与死亡相拥而行,在黄巢的“艺术实践”中,民以食为天竟成了血肉的狰狞注脚。
当他的队伍抵达长安,黄巢以皇帝名义开创了“血色浪漫”系列:大规模屠杀成了其最热衷的创作行为。历史记载,他的士兵们用恐怖手段涂抹着长安的每一寸土地。他仿佛在以这恐怖之红,宣告自己才是色彩的终极主人。
其巅峰创作乃是那场长安大火,熊熊燃烧的烈火吞噬了宫殿楼阁,照亮了黄巢冰冷的面孔。火光映照下,他脸上那抹笑意,分明是创作者审视杰作时的满足。他下令焚烧宫殿,大火如同地狱之口,吞噬了帝都的辉煌与尊严,火焰升腾处,是黄巢精心点燃的死亡艺术仪式。
传说中,他命人将尸体碾磨成粉末,作为肥料滋养菊花。菊花在他手中,由陶渊明笔下的隐逸之花,硬生生被扭曲成权力与死亡的诡异图腾。他最终在泰山脚下覆灭时,那曾经被他鲜血浇灌的菊花,不知是否在秋风中摇曳出一丝嘲讽的意味?
黄巢的“艺术”生涯,本质上是一场庞大而恐怖的“行为艺术”。他用人命作颜料,用城市当画布,用权力作刻刀,在历史长卷中刻下了一道深可见骨、血色淋漓的疤痕。他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起义者或枭雄,他更像一个疯狂的行为艺术家,用数百万具尸骸作为“创作材料”,为后世留下一个无法磨灭的、关于人性深渊的残酷展览。
黄巢简介: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,盐商出身。屡试不第后于乾符二年(875年)响应王仙芝起事。王仙芝死后,成为起义军首领,号“冲天大将军”。广明元年(880年)攻陷长安,登基称帝,国号“大齐”。后因唐朝反攻与部将朱温叛变,退出长安。中和四年(884年)兵败,于泰山狼虎谷(今山东莱芜境内)自杀(一说为其甥林言所杀)。其起义规模浩大,席卷大半个中国,所经之处杀戮甚重,据载造成大规模人口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