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立于瓦官寺壁前,执笔未落,心潮翻涌如江海。维摩诘居士之形貌已具,眉目衣带,皆出余手,独此双眸未点。世人皆言,点睛便语,余亦深信。然此一毫之末,系万钧之重。忆昔学画于卫协师门,师常诲曰:“画者,传神写照,非徒形似。”今余穷年累月,研习佛经,揣摩居士诘问之态,欲以笔墨显其智慧神通。寺中香烟缭绕,钟磬声声,恍若维摩诘临世低语,余心愈痴,几忘尘寰。
笔锋悬于半空,指尖微颤。余思人生如露,倏忽即逝。少时游于建康,闻谢安、桓温诸公论艺,彼等皆称余“痴绝”,余笑而不辩。痴者何罪?惟痴能通神。今观此壁,居士寂然,若余点睛有失,岂非辱没先师遗训?然余信,画道之极,在气韵生动。居士之目,当含慈悲与机锋,如明月照夜,洞穿众生迷惘。思及此,余胸中块垒稍释,痴心愈炽。
窗外人声渐沸,闻说点睛之日,观者将填巷陌。余不惧喧哗,惟忧神韵未达。昔曹子建赋洛神,余尝绘之,然未若今时之重。此一画成,或可留名后世,或沦为笑谈。余非求利禄,百万钱何足道?但求以笔传天地之灵,使逝者如生,虚者如实。痴耶?妄耶?余甘之如饴。笔将落矣,愿居士借余神力,点此睛而活万古。
顾恺之 谨识
晋兴宁二年春
—
**真实历史背景**:
顾恺之(约348年—409年),字长康,小字虎头,东晋时期著名画家、文学家,被誉为“画圣”。此内心独白所描绘的时刻,基于历史记载中顾恺之在瓦官寺绘制维摩诘像的关键事件。公元364年(晋兴宁二年),顾恺之应瓦官寺僧人之邀创作此壁画。他历时月余完成,但故意不点睛,宣称“点睛便语”。点睛之日,观者云集,顾恺之当众落笔,画作栩栩如生,轰动一时,寺僧借此募得百万钱布施。此事彰显了顾恺之“传神写照”的艺术理念,以及他对人物画“以形写神”的突破性贡献,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经典典故。顾恺之性格“痴绝”,毕生痴迷艺术,此事件体现了他对艺术境界的执着追求,并在后世被广泛传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