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五丈原

营帐外,秋风卷过渭水平原,呜咽着扑向连绵军帐。案头的油灯被风带得明灭不定,映着我手中这份染了墨迹的奏章,字迹竟有些模糊了。这身子……咳,竟连笔都握不稳了么?

恍惚间,仿佛又看见先帝白帝城托付时的殷殷目光。他握着我的手,那双手的温度似乎还残留着,嘱托的话语犹在耳边回响: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……” 主上啊,亮……辜负了这份托付。北伐中原,兴复汉室,此志未酬,奈何天不假年!这五丈原的秋风,吹得人骨头缝里都透着寒意,比当年隆中草庐外的冬雨还要刺骨。

营门外巡哨兵士的脚步声沉重而疲惫,像是踏在我的心上。他们追随我出祁山,餐风露宿,多少蜀中儿郎埋骨他乡?剑阁栈道上的血,斜峪关前的魂……每一次回望,都如芒刺在背。丞相的印绶压在肩上,沉得几乎喘不过气。这最后一次北伐,终究还是……困在了这渭水之滨。曹魏据守坚城,深沟高垒,以逸待劳,我军粮道艰难,锐气已挫……谋算千般,终究难敌天时、地利之限。难道大汉的气运……真的……真的……

一阵剧烈的咳嗽猛地袭来,喉头腥甜。侍从慌忙上前,我只摆摆手。不必惊慌,不过是……灯枯油尽罢了。案头还放着主上关切送来的御赐锦袍。成都宫阙,幼主孱弱……黄皓之辈……我若一去,这风雨飘摇的江山,这艰难维系的大业,又该托付于谁?姜维忠勤时事……当托以大事……

帐外的风更紧了,吹得帐幕猎猎作响,像是千军万马的呜咽。灯焰猛地一跳,挣扎了几下,终于彻底熄灭。无边的黑暗瞬间吞没了案几,吞没了奏章,也仿佛……吞没了眼前最后一点微光。主上,陛下……臣……再不能临阵讨贼矣……此心……此心……唯余……耿耿……

汉丞相诸葛亮 泣血于五丈原军营
建兴十二年八月

> **历史背景说明:**
> 此篇独白以诸葛亮生命最后时刻(公元234年秋,五丈原军营)为背景。此时诸葛亮第六次北伐,与司马懿在渭水对峙。蜀军因粮草不济、魏军坚守不战而陷入困境。诸葛亮积劳成疾,病势沉重,最终于当年八月病逝于五丈原军中,享年五十四岁。文中所述白帝城托孤、北伐艰辛、对幼主刘禅及蜀汉国运的深切忧虑、以及对未能完成“兴复汉室”大业的巨大遗憾,均符合诸葛亮晚年的真实心境与历史处境。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正是他一生忠诚与奋斗的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