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您欣赏蔡京题跋的瘦金体那如金线般的笔锋时,可曾想到,正是这双手,轻巧地签署了北宋的死亡判决书?当您惊叹《清明上河图》里汴梁的繁华时,可曾想到,正是这双手,配合皇帝将花石纲变成刺向帝国心脏的利刃?
蔡京的左手握着毛笔,在宣纸上临摹着惊世骇俗的瘦金体;右手却握着朱笔,在奏章上勾勒着帝国毁灭的路线图。他一面是书法圣殿的供奉者,一面是政治赌场的庄家——这分裂人格的戏剧张力,远胜过任何历史舞台上的角色。
这艺术大师玩起政治来,手段如同他的书法——锋利而精准。他推行括公田法时,如同魔术师从空帽子里抓兔子那样,从百姓口袋里变出钱来:“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”。多么精妙的咒语!百姓的饥寒、税吏的鞭子、田地的荒芜,统统被这七个字消解在无形的空气里。他如同一个高明的厨师,端上“不加赋”的招牌菜,百姓一尝,却嚼出了自己血汗的咸腥味道。
蔡京的“丰亨豫大”哲学,不只是口号,更是一套行为艺术。当徽宗醉心于艮岳奇石时,蔡京便成了最贴心的策展人。太湖石辗转千里,耗资巨万,只为点缀皇帝的梦。他巧妙地让徽宗相信,帝国的崩溃不是源于民穷财尽,而是因为奇石摆得不够风雅。整个北宋王朝,仿佛成了蔡京精心设计的一场盛大行为艺术展——主角是昏聩的君王,道具是民脂民膏,而结局早已写在布满血泪的剧本上。
当金兵铁蹄踏破汴梁时,蔡京的“行为艺术”尚未落幕。八十高龄被流放岭南,他固执地运载着满船的金银财宝,如同一个执拗的艺术家不肯放下他的道具。百姓们追着船怒骂:“休教放过这误国奸贼!”流放途中死于潭州,这些沉重财货终同他一起沉入江底——倒像是一场迟到的行为艺术谢幕礼:他一生巧取豪夺的财富,最终成了他本人的陪葬品。
蔡京死时身无分文,饿死在一个破庙里,连薄皮棺材都没有。命运这讽刺大师终于掷出最辛辣的一笔:这位曾掌控帝国钱袋的人,临终却连裹腹之食亦不可得。他如同一个在历史舞台上卖力演出的戏子,最后却被自己设计的机关压垮在戏台中央。
蔡京的悲剧在于,他本可做一位纯粹的艺术家,却偏要以艺术家的才情去搞政治——如同用绣花针当凶器,精致是精致,终归要沾血的。他左右手开弓:一手摹瘦金体传世,一手写亡国账难逃。北宋的灭亡账本上,第一行赫然写着:经手人蔡京,职务——艺术家误入政坛。
蔡京简介:
蔡京(1047年-1126年),字元长,北宋权相,书法家。福建仙游人,熙宁三年进士。徽宗朝四度为相,掌权十七载。推行括公田法、铸当十大钱等经济政策,同时配合大兴花石纲之役,加重百姓负担。其书法与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并称“宋四家”,精于瘦金体。靖康之变前遭贬流放,途中死于潭州。被列为北宋”六贼”之一,一生在艺术成就与政治污名间形成极致反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