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独白

呜呼!余身处长沙之地,江风萧瑟,湿暑蒸郁。夜半独坐,烛影摇曳,心绪如潮涌。忆昔长安殿前,余以弱冠之身,得遇圣天子,陈《治安策》,言削藩、重农桑、抑商贾,欲效周公辅成王,图汉室之永固。然谗言如矢,周勃、灌婴之徒,目余为狂生,谓余离间骨肉。圣心虽惜,终为群小所蔽,遂贬余于此蛮荒之隅。

余非怨天尤人,唯忧社稷耳!诸侯坐大,如齐、楚之势,渐成尾大不掉;民力凋敝,商贾横敛,仓廪空虚。昔贾生尝言:“前事之不忘,后事之师。”今观秦亡之鉴,犹在眼前,而朝廷渐弛,余竟不能以寸舌回天。每思及此,五内如焚。屈原放逐,怀沙自沉;余今临湘水,岂非天意?然余不敢效屈子之烈,唯以笔砚抒怀,作《吊屈原赋》,叹忠良之命蹇,悲王道之陵迟。

长沙三载,鬓发早霜。夜闻猿啸,声声凄厉。然归向何处?长安宫阙,已隔云山万重。圣天子仁厚,或念旧臣,然权贵盘踞,余若再返,恐徒增祸端。余幼读诗书,慕伊尹、管仲之业,今老死于烟瘴,志未酬而身先朽,岂非命耶?天意茫茫,余独怆然而涕下。

贾谊 于长沙 汉文帝三年(公元前177年)

**历史背景说明**:贾谊(公元前200年—公元前168年),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,汉文帝时因才华出众被召为博士,提出削藩、重农等改革建议,触犯了周勃、灌婴等权贵利益,于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。在长沙期间,他忧国忧民,写下《吊屈原赋》等名篇,抒发悲愤之情。公元前173年,汉文帝召他回长安,但未重用,后改任梁怀王太傅,最终英年早逝。长沙贬谪是其人生转折点,体现了汉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,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漩涡中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