壬午冬夜观脏记

更鼓沉沉,义冢四野无人。朔风卷着败叶,刮过荒草间散落的薄棺朽木。我裹紧身上半旧的棉袍,袖中笼着那柄磨得锃亮的薄刃。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,可胸膛里却烧着一团火,烧得人坐立难安。

眼前这具新弃的残尸,腹破肠流,臭秽之气扑面而来。寻常人早已掩鼻奔逃,我却像是被钉在了原地。胃脘之下,横膈之上,肝、心、脾、肺……那些只在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古图中描摹过千百遍的脏腑位置,此刻终于赤裸裸地呈于眼前!指尖触到冰凉滑腻的肌理,往日书卷里那些悬而未决的疑团,仿佛骤然被这寒夜的冷风吹开了一道缝隙!那些方子,那些针砭,多少症候因脏腑不明而如坠雾中!医者父母心,岂能终生对人身根本囫囵吞枣?这义冢腐臭及刑场血污,于我而言,竟是拨云见日之地!

然而念头一转,冷汗霎时湿透重衣。圣人言”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,《礼记》明训”君子不重伤,不禽二毛”。我连赴义冢十余夜所为,竟在剖视人尸!若被族人知晓,若被乡党撞破……剜心之痛不过如此!恍惚间,似见九泉之下的父亲怒目而视,耳边仿佛响起母亲当年病榻前痛楚的呻吟。若当年……若当年能看得再真切些,是否母亲就能少受些苦楚?这念头一起,五内俱焚!我王勋臣今日行此大逆不道之事,只为后世医者手中之方,能再少一分含糊!纵使背负千秋骂名,堕入阿鼻地狱,若能换得苍生疾患得解万一,此身此心,又有何惜!

寒风更烈,卷着碎雪扑打在脸上,生疼。我蹲下身,就着微弱的灯笼光,重新凝视那冰冷僵硬的脏腑轮廓。手指因寒冷和内心的巨大撕扯而颤抖,却仍稳稳地探入,摸索着那层前人未明之处……真相就在这污秽与禁忌之下,就在这寒夜刺骨的朔风里!仲景先师有言:”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贱之厄”,我王清任今日在此,不为惊世骇俗,只为那”救厄”二字,求一个明明白白!必得亲验实证,方敢下笔。

**王清任(勋臣) 泣记**
嘉庆七年壬戌腊月望夜 滦州稻地镇义冢旁


**真实历史背景:**
嘉庆二年(1797年)至嘉庆七年(1803年)间,王清任在河北滦州稻地镇行医。当地瘟疫流行,小儿染病而亡者甚众,贫困之家多以草席裹尸浅埋于义冢。王清任为探究人体脏腑真实结构,破除古代医籍中的错误描述,不顾社会禁忌与恶臭,连续十余日赴义冢观察被野狗撕咬暴露的残尸脏器,详细记录其形态位置,并反复前往刑场观察剐刑所见。此经历成为其日后撰写《医林改错》(1830年刊行)中革新性解剖学认知的最关键实践基础。他首次准确描述了人体主动脉(卫总管)、上腔静脉(荣管)、幽门括约肌(遮食)、胰管(津管)、视神经(眼系)等结构,纠正了古人关于”脾闻声则动”、”肺有二十四孔行气”等谬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