倘若将清朝入主中原比作一次成功的创业,那么登基大典上的顺治小皇帝,不过是前台那个被摆上龙椅的象征。真正掌控大清这艘巨舰的幕后操盘手,却是那位从未真正坐上龙椅的摄政王多尔衮。
这位大清的实际掌权者,其权势早已超越”一人之下”的虚名。他掌控着帝国的生杀大权,连顺治小皇帝的宫廷用度皆需经他批准。六部官员呈递奏章,须得先经他过目;顺治的诏令也多半由他代笔签署。紫禁城里的权力天平,早已悄悄倾向摄政王府。
他堪称全能之才:军事上,他亲率清军扫荡李自成,又指挥大军击溃南明政权;财政上,他主持制定了《赋役全书》,为大清奠定运转基础;人事上,他既能压制豪格等反对派,又能笼络洪承畴、吴三桂等降臣。这多重职责他一人承担,而权力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。
这位大清开国元勋,却深陷于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。他与豪格之间的皇位之争,实是一场关乎帝国控制权的较量。最终,他巧妙地将年幼的福临推上皇位,自己则稳居摄政王之位。他深知豪格必须除去——于是以”包庇部属”的罪名,将这位皇太极长子构陷下狱,使其不久身亡。
至于那流传甚广的”太后下嫁”传闻,学界对此存疑。他与孝庄太后的关系,如同紫禁城深宫里的薄雾般难以捉摸。无论真伪,这段传闻令满清最高权力核心弥漫着一种特殊氛围。
这位一手将大清推向鼎盛的权臣,结局却令人唏嘘。他病逝于塞北狩猎途中,年仅三十九岁。顺治帝亲政后,立即清算这位叔父。削爵、抄家、掘墓、鞭尸……昔日煊赫的摄政王,死后竟被挫骨扬灰。其骨灰被弃置宫中,后竟被官员随意处置。
历史充满讽刺:没有多尔衮的手段,顺治岂能安稳坐上龙椅?然这龙椅坐热之后,多尔衮生前所为皆成其罪状。他一生操控权力,最终被权力反噬得尸骨无存。那盛放其骨灰的容器,在官员手中流转,仿佛一个残酷的隐喻:生前权倾天下,死后竟成他人随意处置之物。
多尔衮小传:
爱新觉罗·多尔衮(1612年—1650年),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,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。17岁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,战功卓著。皇太极猝死后,作为摄政王扶立年幼的福临(顺治帝)登基。他统兵入关,定鼎北京,击溃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,确立清朝对全国的统治。制定各项制度,稳固政权。顺治七年(1650年)冬,病逝于塞北狩猎途中,身后被追尊为”成宗义皇帝”。然仅两月后,即遭顺治帝清算,削爵、掘墓、鞭尸,身败名裂。乾隆年间方得平反,恢复睿亲王封号。
这人生荣辱之间,不过隔着一场塞外的病逝,与一道来自紫禁城的冰冷诏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