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深露重,江都宫阙的灯火在纱窗上投下摇曳的鬼影。案头的军报,字字如刀,刻在心头。陛下……杨广啊!当年龙舟竞渡,运河千里,何等意气风发?如今困守江都,四方皆叛,烽烟蔽日。我手中的虎符,调得动这数万骁果,却调不动这倾颓的江山。
窗外隐约传来兵甲碰撞之声,沉闷而压抑,如同此刻压在胸口的巨石。宇文化及、司马德戡……这些昔日匍匐在丹墀之下的面孔,如今在暗夜里磨砺着獠牙。他们的密谋,如同毒蛇在宫墙的缝隙里游走,我岂能不知?身为左翊卫大将军,统率禁军,拱卫天子,这本是我来护儿毕生所求的荣耀与责任。刀山火海,我何曾皱过眉头?平壤城下,高句丽的箭雨未曾让我退却半步!
可今夜……这刀锋,该指向何方?指向那些因饥馑绝望、被野心裹挟而哗变的士卒?指向那个坐在龙椅上,眼神浑浊,却依旧是我宣誓效忠的君王?陛下的骄奢,耗尽了民力,寒透了人心。江南的稻米喂不饱北归的思乡愁肠,宫中的笙歌掩不住四野的哀鸿。我亲眼见过运河边倒毙的民夫,他们的妻儿在寒风中哭泣……这江山,这朝廷,早已病入膏肓。
若我此刻拔剑,号令禁军,拼死一战,或可暂保宫阙一夜无虞。可然后呢?这摇摇欲坠的大隋,还能经得起一场更惨烈的内耗吗?骁果军心已散,强压只会激起更大的血浪。宇文化及之辈,不过豺狼,驱走一匹,自有另一匹嗅血而来。最终流尽的,还是这江淮大地最后的热血,是我身后这些袍泽兄弟的性命!他们也有父母妻儿在远方翘首以盼……让他们为一座注定崩塌的宫殿陪葬?我……于心何忍!
陛下,臣来护儿,一身肝胆,两代忠良。先帝知遇之恩,臣万死难报。臣本该提三尺剑,血溅丹墀,以全君臣大义,留一个忠烈之名于青史!可这满城生灵何辜?这天下疮痍,又经得起多少忠烈之血去涂抹?臣的手按在冰冷的剑柄上,却重逾千钧。拔剑容易,护得一人一时;收鞘更难,或许……或许能让这乱局少几分疯狂,让百姓少流一滴血?哪怕背负万世骂名,说我来护儿畏死、不忠!
罢了!罢了!这千古骂名,我一人担了。今夜,这宫门……不守了。让那豺狼进来吧。只愿……只愿这崩塌的声响,能惊醒后来者;只愿这流血的代价,能换得片刻喘息,让这疲惫的天下,少些刀兵。
窗外,第一缕带着血腥气的风,吹动了烛火。
左翊卫大将军 来护儿
大业十四年 三月丙辰 夜于江都行在
—
**真实历史背景:**
隋炀帝大业十四年(公元618年)三月,隋炀帝杨广巡幸江都(今扬州),因天下大乱、归路断绝,滞留于此。骁果禁军(主要由关中士卒组成)思乡心切,加之粮道断绝,更激兵变之心。虎贲郎将司马德戡、元礼与直阁裴虔通等密谋叛乱,推宇文化及为主。时任左翊卫大将军的来护儿,作为禁军最高统帅之一,实际知晓或至少严重怀疑兵变即将发生,但他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,未采取坚决措施镇压或护卫炀帝。三月丙辰(十一日)夜,叛军攻入江都宫,缢杀隋炀帝,史称“江都宫变”。来护儿亦于当日被叛军所杀(一说闻炀帝死讯后恸哭绝食而死)。其选择不抵抗的原因,史书未有明载,但结合其一生爱护士卒、体恤民力的记载,以及对隋朝末年局势的清醒认识,后人推测他可能是出于避免更大规模内耗、保全部分力量或无力回天的无奈。这一沉默的选择,成为这位忠勇名将一生中最具悲剧性和争议性的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