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辛:一个失败青铜时代改革家的荒诞剧

历史这出戏码,向来由胜者执笔。当周武王在牧野挥舞着戈矛,商纣王便注定被塑造成千古暴君的样板——一个被胜利者按在耻辱柱上反复鞭笞的倒霉蛋。

考古学家的铁锹却戳破了这精心编织的幻象:殷墟的累累白骨无声控诉,人祭是商代常见的宗教实践,而周武王克商后第一件事,便是举行献俘仪式——暴烈程度,与他的敌人相比,竟也难分伯仲。

帝辛的真正”罪孽”,或许不在于那些被胜利者放大的所谓暴行,而在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改革家。

他试图动摇神权祭司的根基,削减祭祀规模,触怒了垄断通神权的神职集团;他提拔奴隶、平民进入统治阶层,得罪了世袭贵族;他锐意开拓东夷,耗费国力,又让西方诸侯们嗅到了权力真空的味道。

这些改革若成,他便是划时代的明君。可惜他失败了,于是”酒池肉林”便成了纵欲无度的代名词,而非原始宗教仪式中那点迷狂的残留;后世文献所称的”炮烙”酷刑,与当时流行的”醢”(肉酱)、”脯”(肉干)等刑罚相比,不过是”青铜时代残酷发明大赛”中一个稍显”创意”的参赛作品罢了。

至于妲己?她更像是历史甩锅机制中一个华丽又方便的”祸水”标签。甲骨文里,何曾有过”妲己”二字搅动风云?一个被推上前台的符号,承载了太多男人失败后急需转嫁的羞耻与愤怒。

这出荒诞剧的高潮,是据《史记》等后世记载的比干之死。若剥去”剖心”的血腥外衣,这难道不是一次对权力结构最原始、最笨拙的挑战?结局却只换来一个”昏君”的永恒印记。

帝辛在鹿台举火自焚,烧掉了他的肉体,却烧不尽后世泼来的滚滚污水。他那些超越时代的、注定失败的尝试,连同他本人,最终被周人的刀笔彻底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成为供后世帝王警醒的反面教材——一个因改革失败而被妖魔化的可怜人。

帝辛(约前1075年-前1046年)
商朝末代君主,史称”纣王”,名受(一作受德)。
其人孔武有力,能徒手搏猛兽,且才思敏捷,雄辩滔滔,具备卓越个人能力。
在位期间锐意改革,试图削弱神权、打破世袭贵族垄断、开疆东夷,却因激化矛盾、透支国力而失败。
牧野之战后自焚于鹿台,其形象在周人主导的史书及后世演义中彻底”妖魔化”,成为暴君符号。
其”罪名”多为后世层累叠加,尤以妲己惑主、酒池肉林、炮烙酷刑、残害比干等故事流传最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