逸仙先生伟鉴:
自珠江怒涛至紫金山苍柏,先生一生行迹,皆刻于民族脊骨之上。忆先生创立兴中会时”驱除鞑虏,恢复中国”之誓如惊雷裂空;辛亥年武昌首义,终使千年帝制崩解于民主洪流。然先生之伟大,尤在屡挫屡起之坚韧——护国护法诸役虽多折戟,广州蒙难几陷绝境,而先生”世界潮流,浩浩荡荡“之信念始终如灯塔穿云。惜乎”革命尚未成功”之遗训竟成谶语,先生毕生所求之宪政共和、民生富足,终成悬于时代天际的未竟星辰。遥想先生病榻执志弥留之际,仍喃喃”和平、奋斗、救中国”之语,此心此志,怎不令后辈泫然!
先生当年慨叹:”中国积弱,至今极矣!“目睹沪上外滩公园拒华人于门外之辱,亲历铁路利权尽落列强之手的锥心之痛。今若见天宫巡游星海、蛟龙探渊重洋,更见那高铁如银龙纵横万里山河——自先生桑梓翠亨村畔呼啸而过,直抵您长眠金陵的钟山脚下,一程不过数时,不知先生当如何抚掌?此钢铁脉络所贯通的,不正是先生《建国方略》中”实业计划”所畅想的交通宏图吗?当年蓝图上的细密墨痕,终化作大地上的铿锵轨声。
然学生斗胆相问:当先生见今日”复兴号”穿山越壑,将岭南荔枝晨摘而午至燕京,可会如昔日那般欣然?又或见某些垄断企业以”路权”之名行盘剥之实,使民生多艰,先生会否再书”天下为公”以正世风?当年先生痛斥”资本家者,无良心者也”,今见资本与科技合流催生数字鸿沟,使贫者愈困于信息之壁,先生”民生主义“的灼见,又当如何照亮这新时代的崎岖?
先生曾言:”吾心信其可行,则移山填海之难,终有成功之日。”今神州大地上,先生”耕者有其田”之愿已化为精准扶贫的春风雨露;您念兹在兹的”民族自立”,已铸成芯片攻坚的万钧之力。纵然世变如潮,然先生”振兴中华“之呼号,仍如黄钟大吕激荡人心。后学惟愿以先生屡仆屡起之勇毅,在这科技奔涌的时代续写”民生”新章——使算法流淌公平,让发展普照寒微。
临书慨然,惟愿中山陵前云霞常伴先生英魂。后学虽生乎百年之后,然先生遗志,永为暗夜星火。
后学某 谨拜
二零二三年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