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关春帆楼残墨

春帆楼外,海风咸涩如血,裹挟着东瀛特有的凛冽,竟似刀锋割面。我面上那道倭人枪弹留下的深痕,此刻又隐隐作痛起来。伊藤博文那沉静而锐利的目光,还有明治天皇诏书中”待汝以敌国之使”的字样,都如芒在背。呵,何等”敌国”?分明是砧上鱼肉!然我大清,煌煌天朝,何以至此?何以至此!我李少荃,自束发受书,便以社稷为念,半生戎马,半生周旋于洋人之间,殚精竭虑,所为者何?不过是为这摇摇欲坠的江山,多寻一寸安身立命之地,多争一口喘息之机罢了。

朝廷严旨,如泰山压顶。倭寇兵锋,直指畿辅。慈禧太后、皇上,在深宫之内,只知催促和议速成。可这城下之盟,岂是轻易签得的?每一条款,每一字句,皆是剜我心头之肉,割我祖宗疆土!台湾、澎湖……辽东……二万万两白银……此非寻常之痛,实乃千秋之恨!我仿佛听见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沉重的叹息,看见士林清议如刀笔,已悬于项上。然又能如何?战不能战,守无可守,难道真要坐看神京陆沉,宗庙倾覆?这千古罪人之名,我李鸿章……怕是背定了。

伊藤步步紧逼,其意甚坚。倭人挟战胜之威,气焰熏天。我虽据理力争,唇焦舌敝,亦知不过是螳臂当车。每一退让,笔落纸上,手腕便觉重逾千斤,墨迹洇开,竟似心头滴出的血。遥想当年,在恩师文正公帐下,扫荡长毛,何等意气!办洋务,兴北洋,亦曾怀抱富国强兵之念。谁曾想,呕心沥血所练之水师,竟一朝覆没于黄海波涛。这甲午一败,败尽了国运,也败尽了我半生心血!今日屈膝于此,割地赔款,岂独是我一人之辱?实乃举国之殇!天意乎?人事乎?茫茫海天,唯闻涛声呜咽。

此番画押,我李鸿章之名,必为后世史笔所诛伐,千秋唾骂,已在眼前。然念及京师百万生灵,念及慈禧太后、皇上安危,念及这残破江山若再经战火,必至万劫不复……罢了!骂名由我担,这苟延残喘之机,或能为这垂死之躯,争得一丝回旋余地?纵是补天裂手,难挽颓波,此身,早已在炉火中百炼成灰。

李鸿章 泣血具稿
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
(1895年4月17日于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《马关条约》前夕)


事件说明: 公元1895年(光绪二十一年)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,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马关(今下关)与日方谈判。谈判期间,李鸿章遭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枪击受伤。最终,在日方军事威胁及清廷严旨催逼下,李鸿章于4月17日在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主要内容为清廷承认朝鲜”独立”(实为脱离中国控制)、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、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(后因三国干涉还辽未完全割让)、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等。此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,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,民族危机空前严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