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都狱中。
四壁皆寒铁,呵气成霜。这幽暗的囚室,竟比崖山海战时那滔天的浊浪更令人窒息。大宋……大宋啊!三百年衣冠文物,难道真要亡于这漠北铁蹄之下?元朝使者的言语,犹在耳畔嗡嗡作响:”宋已亡,丞相忠孝尽矣。改心事大元皇帝,不失宰相之位。”忠孝尽矣?哈!我文天祥的脊梁骨,难道是软泥塑的?
冰冷的镣铐磨着腕骨,每一次轻微的挪动都带来刺骨的疼。这疼,却远不及心头万一。眼前挥之不去的,是幼主祥兴帝那稚嫩的面庞随波沉浮于惊涛骇浪,是十万军民蹈海殉国的滔天白浪!他们的血尚未冷,他们的魂仍在零丁洋上悲鸣!我岂能在此苟且偷生,觍颜事敌,做那无父无君的贰臣?若真如此,九泉之下,有何面目去见陆秀夫、张世杰,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!
狱卒又送来了热食,还有那元主忽必烈”优渥”的诏令。暖羹?锦袍?高官厚禄?可笑!这分明是裹着蜜糖的鸩毒,是蚀骨销魂的温柔刀!我文天祥自幼读圣贤书,只知”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”。生,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!这腔热血,这身皮囊,自国破家亡那日起,早已不属于自己。它属于零丁洋底不屈的魂灵,属于华夏千年不灭的浩然正气!
窗外朔风怒号,卷起积雪拍打着铁窗。寒气刺骨,胸中却似有烈火熊熊燃烧。是丁,是了!人生自古谁无死?死有何惧!唯愿这颗丹心,能如精金烈火,百炼不消。他日若能照耀于汗青竹帛之上,让后世子孙知晓,我华夏脊梁,在这神州陆沉、天崩地裂之际,未曾折断!
生既无望,死亦何妨!唯此丹心,可照汗青!
宋故丞相 文天祥 绝笔
大都狱中
—
**历史背景说明:**
* 文天祥(1236年-1283年),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
* **至元十六年(1279年):** 即元世祖忽必烈年号。此年二月,宋元之间最后的决定性战役——崖山海战爆发,南宋军队全军覆没,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投海殉国,标志着南宋王朝的彻底灭亡。
* 文天祥在1278年底于广东五坡岭兵败被俘,后被押解至元大都(今北京)。在长达近四年的囚禁期间,元朝统治者(尤其是忽必烈本人)对其进行了反复的劝降,许以高官厚禄(包括宰相之位),但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。
* 这篇独白模拟了文天祥在大都狱中,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、回忆国破君亡的惨烈景象时,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最终的抉择。其核心思想与其千古名句”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(出自《过零丁洋》)完全一致,展现了他视死如归、以死明志、坚守民族气节的崇高精神。他最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(1283年1月9日)在大都柴市口从容就义。其狱中所作《正气歌》亦是其不屈精神的伟大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