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永熙年间冬夜,青州高阳郡廨)
油灯将尽,昏黄的光在竹简上跳动,手指抚过最后一行墨迹。窗外北风卷着残雪扑打窗棂,案头堆叠的简牍散发着陈年竹木与墨汁混合的气息。这气息令我恍惚——四十年前,也是这般寒冬,我随伯父行经兖州,道旁冻毙的饥民蜷缩如秋后枯草,妇人怀里吮着空瘪乳房的婴孩早已僵硬。
“郡守!”他们曾这样唤我。可太守的印绶救不得漫野哀鸿。那年春旱,夏日蝗蔽天日,秋雨又泡烂了田垄。仓廪空得能跑马,百姓剥树皮的声音沙沙响彻官衙后墙。我站在城楼上,看着饿绿了眼的人群像潮水般扑向最后一片榆树林——原来”易子而食”不是史书上的虚言。
指节无意识叩击着案头书稿。从洛阳兰台故纸堆里抢救出来的《范子计然》《氾胜之书》,在青州、并州、冀州田垄间验证过的深耕浅种之法,老农嘴里代代相传的谚语…火光突然爆了个灯花。那年青州老农教我以枣枝嫁接梨树时,沟壑纵横的脸突然在眼前晃动:”使君啊,庄稼把式不值钱,可离了它谁都活不成。”
值此乱世,烽火连年踏碎了多少典籍。前日洛阳来报,秘阁藏书又毁于兵燹。我猛攥住冰凉的竹简,粗粝的棱角硌进掌心。必须把这些农事记下来!不是给庙堂诸公看的锦绣文章,是要让老农能照着操作的实策:怎么选麦种,何时种瓜豆,病畜该灌什么药汤。今夜这卷”种谷篇”增补的”顺天时,量地利”六字,是用冀州三年大旱换来的教训。
灯芯”噼啪”炸响,将我从颍川修渠的回忆里惊醒。墨迹未干的”代田之法”在简上蜿蜒如阡陌——此法若成,山陂隙地皆可产粟。忽听驿马嘶鸣刺破寒夜,必是洛阳又有急报。我下意识用袖袍掩住书稿,仿佛护着刚破土的嫩苗。乱兵的火把能焚尽宫阙,却烧不化老农记在心里的农时。只要还有人按节令扶犁,只要这卷书能传下去…
风吹开窗缝,雪片落进砚台,顷刻化作墨色涟漪。
大魏永熙年间冬夜 贾思勰 记于高阳郡廨
—
**历史背景:**
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末年至东魏时期(约480-550年),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。他亲身经历了六镇起义、河阴之变等重大动荡,目睹了农业崩溃导致的惨烈饥荒。作为曾任高阳太守(今河北高阳)的务实官员,他深感农政为治国之本。在广泛考察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,系统整理散佚农书的基础上,于北魏永熙年间(532-534年)至东魏初年著成《齐民要术》,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。书中”顺天时,量地利”的农业哲学,以及详细记录的抗旱保墒、轮作防病等实用技术,深刻影响了后世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