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运仪象台落成之思

今此水运仪象台终告功成,余独坐于书斋,心潮起伏,不能自持。三十载心血,尽付此器,观天象、测星辰、报时辰,皆赖水力运转,如天地之机巧。然吾心非止于欣喜,反生无尽忧思。忆昔受命于朝,承先帝遗志,欲造一器以正历法、利民生。其间艰难,岂外人所能知?韩公廉等匠师协力,屡试屡败。铜枢易锈,水力难调,兼有朝中非议之声,谓余劳民伤财、徒耗国帑。每思及此,吾未尝不汗流浃背,恐负圣恩,更惧此器成虚设,徒增笑柄。

夫天文之学,乃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。余幼习经史,长慕张衡、僧一行之遗风,深信器成则道显。今观此台运转如神,星宿历历在目,时辰分毫不差,方觉天道可测,人力可及。然世道纷纭,朝堂之上,党争不息,新法旧法,各执一词。余虽居尚书之位,常感如履薄冰。此器若不能泽被后世,或为权势所毁,则吾一生心血,将付东流。思之痛彻心腑!

嗟乎!吾老矣,发已苍苍,目已昏花。唯愿此台永立,助后学窥天机、正农时、安百姓。若天假我年,当著《新仪象法要》,传诸子孙。然天命难测,吾今唯焚香祷祝:愿此器不朽,如北辰长悬。

苏颂 元祐三年冬

(真实历史背景:元祐三年(1088年),苏颂在北宋都城开封主持建成水运仪象台。这一装置集天文观测、天象演示和机械报时于一体,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之一,体现了宋代科技巅峰。苏颂时任吏部尚书,此工程历时多年,克服诸多技术难题,后著《新仪象法要》详述其原理。装置在宋金战争中损毁,但其设计影响深远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