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武门前的抉择

夜已深沉,案头烛火摇曳,映照着更漏,声声滴答,敲打在我心头,比战场上催命的战鼓更令人窒息。长安的夏夜闷热难当,可我却如坠冰窟,彻骨的寒意从骨髓里渗出。

建成、元吉……我的亲兄长、亲弟弟。曾几何时,我们也曾兄弟同席,谈笑风生,策马郊游,共叙天伦。那时的父皇,眼中是慈爱,是期许。可如今呢?东宫与齐王府的密谋如同毒藤,早已将这份骨肉亲情绞得粉碎!他们递来的,不是兄弟的酒杯,而是鸩酒;他们伸出的,不是扶持的手,而是背后捅来的尖刀!

我李世民,自晋阳起兵,为大唐江山,身先士卒,披坚执锐,多少次在鬼门关前勒马而回?虎牢关前,生擒窦建德、迫降王世充,为的是什么?是父皇登基时那句“天下共主”的许诺!是这万里河山的安宁!可如今,功高震主?呵,震的是谁的“主”?是那个被谗言蒙蔽了双眼,任由储位之争愈演愈烈,坐视骨肉相残的父皇?还是那早已视我为眼中钉、肉中刺的东宫太子?

父皇啊父皇!您可还记得当年太原城头的誓言?您可还记得洛阳城外,我浴血奋战时,您紧握我的手,说“天下事皆付汝”?如今,您听信谗言,屡次更改承诺,欲废我而后快!建成、元吉步步紧逼,罗织罪名,收买我的部属,甚至欲在昆明池畔设伏取我性命!父皇,您难道真的看不到?还是……您已默许了这一切?!

我退无可退了!杜如晦、房玄龄被调离秦王府,尉迟敬德被构陷,程知节(程咬金)外放……我的臂膀,正被他们一根根折断!若我再犹豫,再存那无谓的妇人之仁,明日昆明池畔,便是我李世民身首异处之时!随之覆灭的,是我身后多少追随我出生入死的将士?是这好不容易初定的大唐江山!建成无治国之能,元吉更不堪大任,若江山落入他们之手,战乱必起,烽烟再燃,黎民涂炭!我李世民浴血打下的太平根基,岂能毁于兄弟阋墙?!

这杯酒,冰得刺骨。明日玄武门……玄武门!那将是我兄弟恩断义绝之地,也将是我大唐命运的转折点。手在微微颤抖,不是因为恐惧,而是因为这抉择的重量,足以压垮泰山!杀兄戮弟,逼父交权……千秋史笔之下,我李世民注定要背负这“悖逆人伦”的万世骂名!这骂名,我认了!为了这天下不再有战乱,为了这万千生民能享太平,为了这大唐能走向真正的盛世,我李世民,甘愿做这弑兄囚父的恶人!

这江山,这社稷,这万民,需要的是一个能开创盛世的君王!而不是在阴谋诡计中沉沦的庸主!建成,元吉,对不住了!若苍天有眼,若黄泉有路,我李世民,愿在九泉之下,再向二位兄长谢罪!但今日,在此刻,为了这大唐的未来,为了无数将士的鲜血不白流,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,我别无选择!

明日玄武门,要么是我李世民的葬身之所,要么……便是大唐盛世的起点!这骂名,这罪孽,我一人担了!只求苍天,给我一个机会,让我证明,今日的选择,值得!

**秦王 世民 手书于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夜**

**历史背景说明:**
此篇内心独白设定在公元626年7月1日(武德九年六月初三)夜晚,即著名的“玄武门之变”爆发的前夕。李世民在长期遭受太子李建成、齐王李元吉的排挤、陷害,并面临昆明池设伏谋杀的直接威胁(据正史记载),以及其父皇李渊态度摇摆、偏袒东宫的情况下,最终下定决心,采纳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尉迟恭等人的建议,决定先发制人。次日(六月初四)清晨,李世民在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,成功击杀李建成、李元吉,并随后迫使李渊立其为太子并交出军政大权,两个月后登基为帝,开启“贞观之治”。这一事件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关键、也最具争议性的转折点,深刻塑造了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。文中所述兄弟矛盾、李渊态度、昆明池之谋等情节,均依据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正史记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