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草成书夜

>(万历二十四年冬月,金陵书坊刻版终成)

昏灯下,我枯瘦的手指抚过这新刻的梨木版片。

冰凉,坚硬,带着新木的清苦气。指尖摩挲着深深镌刻的竖痕,那是”本草纲目”四个字。二十七年了……多少个寒夜孤灯,多少回攀崖涉涧,多少回埋首故纸堆中寻章摘句,又多少次在乡野间追着采药人的脚步,只为辨一味药的真伪。从壮岁意气,到如今须发皆霜,这双诊脉开方的手,早已磨得指节粗大,此刻竟微微发颤。二十七载心血,终于凝成了眼前这一块块方正的字版。

记得那年辞了太医院,归乡舟中,看两岸青山如黛。世人皆道我李东璧不识抬举,放着御医清贵不做。可他们岂知,宫墙之内,救不得天下苍生!那些所谓”秘藏”的方书,错讹百出,药名混乱,以讹传讹,误人误病,岂是医者仁心所能忍?这重修本草之志,自那时起便如磐石压胸,昼夜难安。

山风刺骨,瘴气侵体,都不算什么。最是那一次,在蕲州山中寻访一味稀有的”曼陀罗花”,险峻之处,几坠深崖。采得时,那花形奇特,其性猛烈。我依古法炮制,以身试药,四肢百骸如被火燎,又似坠冰窟,神智飘摇之际,仿佛见无数前人医魂在虚空中凝视,责我未尽其学,怜我孤勇……醒来冷汗浸透中衣,却狂喜记下”辛温,有大毒,主惊痫,宜慎用”几字。药性入骨,方知真切!为求真知,此身何惜?

更难忘无数个长夜,在”蘋所馆”那盏孤灯下。烛泪堆叠如丘,映照着摊开的旧籍与新稿。前人之言,或对或谬,需一字字推敲,一味味比对。时而豁然开朗,如拨云见日;时而困顿如山,寸步难行。窗外虫声唧唧,案头墨痕淋漓。灯油熬尽了,天边便泛出鱼肚白……这一笔一划,哪里是墨写?分明是心血点滴熬煎而成!

此刻,耳畔是刻工们尚未散尽的雕刀啄木之声,眼前是这沉甸甸的刻版。指尖抚过”水部”、”草部”、”谷部”……那山野的气息、泥土的芬芳、草木的辛烈,仿佛穿透冰冷的木纹,扑面而来。十六部,五十二卷,近一千九百种药物,一万余方剂……字字句句,皆是我李时珍踏破山河、呕心沥血所得。不敢言尽善尽美,但求无愧于历代先贤医道,无愧于病榻上呻吟待救之民!

板片冰凉,心却滚烫。愿此《纲目》能如暗夜明灯,指引后世医者少走歧路,使良药得用,沉疴得愈。苍生疾苦,此心耿耿。书成之夜,百感交集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

书稿付梓之年 冬月 夜于金陵书坊
蕲州 李时珍 东璧 手识

**真实历史背景:**
李时珍(1518-1593),字东璧,晚年自号濒湖山人,湖北蕲州人。明代著名医药学家。因目睹当时本草书籍”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”,立志重修。自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起,至万历六年(1578年),历时27载,三易其稿,终成《本草纲目》巨著。然其生前未能亲见刊行。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李时珍逝世。三年后(1596年),《本草纲目》首版(金陵版)才在南京由胡承龙刊刻问世。文中所述”书稿付梓之年”乃艺术化处理,聚焦于书稿付梓这一凝聚毕生心血的巅峰时刻,其刻骨铭心的情感冲击符合历史逻辑。此书被誉为”东方医药巨典”,达尔文誉之为”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