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天以定历,量地而济世

寒星缀空,铜仪凝霜。贫僧抚过黄道游仪冰凉的刻痕,指尖所触皆是星辰轨迹。这具耗尽十年心血所铸的黄道游仪,今夜终将校准周天度数。

忆昔避祸嵩山,剃度于普寂禅师座下。彼时只道青灯古卷可渡劫波,孰料佛门《大品般若》竟与《周髀算经》暗合。当圣人诏命重修历法,贫僧稽首接旨那日便知——此身已托付天穹。

自开元九年领命,三载跋涉。北至铁勒,南抵交州,十二处测影台上,南宫说等弟子持量天尺而立。每见竹表投影偏移分毫,便知前朝历法差之千里。漏刻声声催人,非为功名,实惧农时失序。去岁冬至,阳城晷影短于古记四寸三分,黄道游仪上二十八宿距度已改。此非天变,实乃智短!

最痛莫过嵩山会饮。梁令瓒举杯笑问:”禅师持戒精严,何以醉心星野?”贫僧指北斗斟酒:”诸法空相,而北辰不移。不测璿玑,何以知四时更迭?不量地脉,焉能定生民耕获?”酒液洒落覆矩图,恰似黄河九曲。

今观紫微垣中帝星明灭,忽觉肩上万钧:太史局百卷记录,岭南道八尺铜表,皆系于今夜辰时三刻。若《大衍历》推步有谬,则天下稼穑失时,老农扶锄泣野,岂非贫僧之业障?

然则佛说因果不虚。昔在荆州求教悟真师,老僧以杖画地:”汝见日影西移,是心动耶?地动耶?”今乃彻悟:非日非地,法尔如是。但以铜仪窥其法,以算筹度其理,以赤心奉黎庶,便是不负如来不负君。

报晓鼓动长安。贫僧合十向启明星:愿此历行世之日,四海田畴得沐天时。沙门一行,稽首再拜。

>**沙门一行 开元十二年冬于长安浑天寺**
>
>**注**:开元十二年至十三年(724—725年),僧一行与梁令瓒主持人类历史上首次子午线实测,于全国12处设立观测点,测得子午线1°长351里80步(折合131.3公里),为《大衍历》奠定科学基础。其历法施行29年,深刻影响东亚天文历法体系。
>(注:嵩山会饮情节属艺术加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