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素:大隋金牌项目经理的KPI,是拿尸骨堆的

若论隋朝开国功臣里最精明的”拆迁队长”,非杨素莫属。此君上朝是工部尚书,下朝是阎罗特使。他办事效率之高,堪称大隋王朝的”金牌项目经理”,只是他那套KPI考核方式,怕是连阎王爷看了都要倒吸一口凉气。

当文帝杨坚望着地图,想要一座避暑行宫时,杨素便化身”工程狂魔”。仁寿宫拔地而起,金碧辉煌,可地基下埋的是上万民夫的尸骨。杨坚巡幸时,见宫阙壮丽,龙心大悦;可皇后独孤伽罗夜宿新宫,竟能听见风中隐约的哭泣声——那是被鞭挞至死的役夫冤魂在控诉。杨素对工程进度的疯狂追求,如同今人熬夜加班赶项目,只不过他压榨的是人命。

杨素打仗更如一台高效运行的绞肉机。陈国灭亡后,江南义军蜂起,杨素奉命平叛。他抵达战场后,对顽固抵抗者尽诛。士兵们面面相觑,以为听错了命令。杨素面不改色:”此等小贼,留之何用?” 顷刻间,血染长江,浮尸蔽江。他并非嗜血如命,而是深谙”效率”之道——活人需要吃饭、看管,死人却安静如斯,省心省力,还能震慑余众。他如同一个精算师,把生命当成了成本报表上的数字。

杨素一生仿佛一个精准的执行机器。文帝要运河,他驱使百万民夫开凿,尸骨铺就千里水道;炀帝要征高丽,他督造战船,工匠昼夜赶工,腰系长绳悬于水中作业,浮尸断流。他像一台冷酷的推土机,为隋朝碾压出一条”辉煌”道路,却也碾碎了帝国根基。他太懂”老板”杨坚、杨广想要什么了——速度、规模、压倒性的结果。至于代价?那不过是报表上几行冰冷的数字罢了。

隋朝二世而亡,杨素功不可没。他高效地执行了帝国”三光政策”——榨光民力、耗光人心、败光国运。他亲手推倒了大隋王朝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,却早已享受了高官厚禄,在自家奢华府邸中寿终正寝。历史对他最大的讽刺,或许正在于此:他用尸山血海换来的”功业”,最终成了埋葬帝国的墓穴。

杨素简介:

杨素(544年—607年),字处道,弘农华阴(今陕西华阴)人。隋朝开国重臣、军事家、权臣。出身弘农杨氏,早年参与北周灭北齐,后投靠杨坚,在隋朝建立与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,尤其以水战见长。历任上柱国、尚书令、司徒,封楚国公(后改封越国公)。杨素才能卓著,军政皆通,但其为人冷酷严苛,手段狠辣,在筑宫、平叛、治军等事务中不惜民力,杀戮甚重,留下酷烈之名。他助杨广夺嫡登基(隋炀帝),权势达到顶峰。大业三年(607年)去世,谥号“景武”。其子杨玄感后起兵反隋,兵败后杨素被掘坟戮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