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家们带着悲悯抑或轻蔑,总在反复刻画一个”扶不起的阿斗”——他仿佛生来就是一副昏庸无能、懦弱无用的模样。可若我们拨开历史书页上那层厚重的尘埃,再细细审视这位”败家子”,他在乱世中展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存方式。
他登基时,父亲刘备耗尽心力,为这新生的蜀汉帝国留下了一副摇摇欲坠的骨架。诸葛亮,这位以事必躬亲的执政风格著称的丞相,以严谨的治国方略和勤勉的工作态度,把蜀汉这架破车强行推向了北伐之路。刘禅呢?他安然端坐于成都的软榻之上,表面上看,他像一个被架空了的傀儡,只知点头盖章;然而有观点认为,他或许巧妙地利用诸葛亮的巨大影响力,将自己隐藏于阴影之中。当孔明在祁山道上为”兴复汉室”的抱负鞠躬尽瘁时,刘禅却在后方保持着相对低调的姿态。
诸葛亮去世后,刘禅终于得以”亲政”。他非但未如人们期望般励精图治,史载其宠信黄皓导致朝政败坏。他将政务主要交由费祎、蒋琬、姜维等人处理,自己则较少过问朝政。当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,在汉中一带继续那场持续消耗国力的北伐时,刘禅却留在成都,仿佛这一切的纷扰喧嚣与他关系不大——有观点认为,他可能清醒地认识到蜀汉的国力早已不堪重负。
邓艾大军奇袭蜀汉腹地。刘禅没有选择玉石俱焚,也未上演君王死社稷的悲壮戏码。他选择了投降。最经典的场景在洛阳上演:司马昭试探他是否思念故国,他一句”此间乐,不思蜀”脱口而出。这究竟是愚钝麻木,还是另有深意?这一争议性决策至今众说纷纭——他以出人意料的方式,终结了蜀汉君臣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抗争。用亡国的代价,保全了自己和无数蜀中百姓的身家性命,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流血牺牲。
刘禅(207年—271年),小名阿斗。刘备之子,蜀汉第二任皇帝。幼时经历长坂坡惊魂,幸得赵云拼死相救。诸葛亮辅政时,他安然做盖章皇帝;诸葛亮死后”亲政”,却以任用宦官黄皓、纵情享乐而闻名。面对邓艾奇袭,果断放弃抵抗选择投降,迁居洛阳后以一句”此间乐,不思蜀”名垂史册——他凭借一系列非常规举措,在风云诡谲的三国乱局中,竟意外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(四十一年),其执政方式与亡国结局,构成历史上一道独特而耐人寻味的历史课题。
刘禅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,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保全了自己与百姓。他选择了放弃一场看似无望的坚持,用亡国代价换来了另一种结局——这究竟是懦弱的表现,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选择?